四個解決美國不完善公共交通系統的獨特方法 (4 Unique Solutions to America’s Failing Public Transportation System)


This is a translation of a “4 Unique solutions to America’s Failing Public Transportation System” article written by Madeleine Lawler in the Earth.org site on Jan 20, 2023.

眾所周知,美國在公共交通配套方面遠遠落後於其他國家。然而,一旦美國人開始將公共交通視為必需的資源而非社會福利政策時,便能建立更便宜、更容易,亦更有效的解決方案。劇透警告:它們不包含建造昂貴的地鐵站。

星期五的晚上十一點四十五分,我從香港的中環出發回家,整趟通勤需時四十五分鐘。我獨自一人;一個十九歲的女性,背著幾個背包;不熟悉這個城市本地人所使用的廣東話。我使用八達通,進入乾淨、具功能性的車站,馬上跳上地鐵車廂。整趟回家的旅程只需三十五分鐘,總共花費港幣6元(0.77美元)。

在一年前,我居住在洛杉磯。為了前往荷里活的北部,我和我的朋友曾在令人窒息的酷熱天氣下等了四十分鐘的巴士。在經歷了這趟需時十五分鐘、總花費3美元的旅程以後,我們不得不全速奔跑,以躲避一個威脅要傷害我們的男人。

為何這兩趟的經歷會如此不同?

在香港體驗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安全、高效率,及便宜的公共交通網絡後,我不禁懷疑美國在發展公共交通方面如此落後的原因。建立有效率的交通網絡系統不僅是環境相關的問題,它對城市的福祉亦尤其重要。這並不是讓所有人都要放棄他們的汽車,而是要為市民提供一個實用,亦更環保的駕駛替代方案。對於大多數的美國人口來說,這個選擇幾乎是不存在的。

與美國人談論美國的交通時,他們的答案總是相同的。所有人都會說:「美國就是不一樣;我們是一個擁有郊區、高速公路及城鎮的國家;發展完善的公共交通是不可能的。」

然而真相是,他們的論點只有部分正確。新穎、閃亮而又昂貴的地鐵站並不可能讓美國人放棄他們的汽車。的而且確,美國將近75%的土地都由郊區或農地組成,因此要求美國大部分地區複製像香港一樣的城市交通網絡是不切實際的。然而,擁有類似密集郊區的國家(例如加拿大)已經證明了,在美國建造一個有效率的公共交通系統是可行的。而答案便在於思維模式的轉變。

有效的交通系統使通勤鐵路往來更頻繁

若然美國想要建立有效的交通系統,關鍵在於善用現有的鐵路結構,例如通勤鐵路網絡。以芝加哥地鐵為例;超過一萬二千英里(一千九百三十一公里)的地鐵軌道讓市區的鐵路網絡延伸至郊區;大多通勤工作的市民都藉由鐵路網絡來避開高峰時段的道路交通。高昂的票價(每一趟8至15美元);前往市中心的車程很慢;而地鐵通常在早上八點後,便減慢至每一至一個半小時一班。

芝加哥(及其他城市)無需支付大量資金來建造新的鐵路系統,而是利用現行的鐵道路線,將它們變成高載客量、頻密及低票價的路線。

聽起來不太可能?渥太華做到了。渥太華將外圍的通勤鐵路打造成每十五分鐘一班的輕鐵,總成本是一千六百萬加幣。在德國慕尼黑,地鐵系統甚至比華盛頓特區還要小。然而,覆蓋範圍廣闊的鐵路網絡——即所謂的城郊鐵路(S-Bahn);每二十分鐘一班,為每天來往郊區的旅程提供一個便宜且可行的方案。

終歸,由多數郊區組成的美國版圖想複製以城市為中心的香港鐵路網絡顯然是不切實際的。然而,美國的通勤鐵路在全國範圍內並未得到充分的利用。若然改善現行的交通網絡,這些鐵路軌道不僅能夠將居住在郊區的美國人連接到城市,甚至可以連接到其他的郊區。

強大的公共巴士網絡使現有的鐵路路線暢通無助

即使有更頻密、更可靠的鐵路系統,不同的城市如何將人們運送到通勤路線和地鐵站?加拿大有現行的解決方案。

多倫多和許多的美國城市一樣,是一個依賴汽車通行的大都市。多倫多已經建立了一個有效率的公共巴士網絡來為老舊的鐵路系統提供服務。幾乎每位多倫多的通勤人士都只是距離二十四小時運作的巴士站十五分鐘路程;而且大多數主要道路都有每十分鐘一班的公共巴士路線。這些公共巴士及地鐵路線周遭都看起來很像典型的美國郊區(例如多倫多的約妙斯站【York Mills station】,環繞高爾夫球場及巨大房屋),但它們都建成了。多倫多公車局大約70%的營運成本都是由票價支撐,證明了這些路線很大的載客量。儘管大多數多倫多人都擁有汽車,但許多人還是選擇放棄開車,取而代之,他們選擇更方便快捷的通行路線。

通過善用現有的巴士路線,還可以使美國人輕易往來各個火車站,甚至是前往郊區的交通都更為方便。

與其他企業合作以確保鐵路安全

頻密的通勤鐵路和強大的巴士網絡很好,但問題就在這裏。美國許多城市都已經有提供這些選項,但對大多數通勤者而言,仍然不太安全。單是二零二二年,紐約地鐵就發生了二十五宗乘客被推入路軌的事件,其中兩人死亡。芝加哥交通局報告指出,在二零二二年發生了超過四百九十一宗涉及在鐵路系統中使用暴力及犯罪的案件。我亦多次在洛杉磯地鐵裏,目睹乘客在車廂內小便、持刀威脅他人等事件。

歸根究底,這是美國可以向香港鐵路網絡學習的地方。在香港,地鐵的玻璃門(通常是落地式)作為車廂及路軌之間的屏障,防止乘客掉進軌道上;同時維持車站內的寧靜及整潔。大多數的地鐵都是每兩分鐘一班;簡單明瞭的標示和以顏色作區分的地鐵站牌讓排隊的人很輕易能夠確定通行路線;站務員及攝像頭監控著每個出入口,全天候給予乘客安心感;無線網絡(Wi-Fi)亦是免費提供;而車站及車廂內更設有嬰兒車和輪椅通道。

鐵路的安全和衛生環境是需要靠少量的車費來維持的。香港的地鐵雖然便宜,但不是免費。易於使用、一觸即付的預付卡;適用於任何一種城市的交通工具,包括火車、巴士及電車等;在能夠追蹤行車路線的情況下,令支付方式更為方便及公平。

香港地鐵車站內的安全升級措施,例如落地玻璃門,的而且確涉及大量的資金。此外,由於建造的過程中需要在香港的山區以及港口挖掘隧道(最明顯的例子是最近興建中的港鐵沙中線【來往沙田至中環】),成本極其昂貴。然而,通過商業合作模式,例如租賃位於每個車站的零售商店,香港鐵路有限公司實際能夠在高昂的建設成本下設法盈利。鑑於其困難的地理條件,港鐵的成功提醒了美國人;通過適當的投資,建設有利可圖的交通網絡是可行的。

正如香港的情況一樣,通過收取小額的交通費用,美國能夠維持站內的衛生及安全,同時防止罪案發生。乘客不應該冒著生命危險;只能夠在結伴同行或攜帶胡椒噴霧的情況下乘搭公共交通工具;這是當前美國各個車站都會面臨的真實情況。若然不進行改革,我們就無法建設對社會及環境負責任的城市。

那小城鎮呢?

對美國而言,建立強大的公共交通系統及擴展通勤鐵路以進一步連接城市的方案,或許會令人難以置信。然而,近 14% 的美國公民都居住在農村地區,因此有必要思考;更多將公共交通網絡擴展到美國更偏遠地區的解決方案。

共享汽車、共乘、共享單車、甚至微交通,都是國家現有的試行方案。微交通作為更全面、更便宜的共乘系統;為多位前往相同目的地的乘客配對到一輛車中;然而,與 UberPool不同的是,乘客只需要步行到位於主要道路上的「虛擬巴士站」便能夠搭乘,簡化了接送流程並避免繞道。美國較小的城鎮,例如印地安納州南灣,現正試行這個系統。

為了改善農村地區對微交通的「需量反應」,許多國家現在都利用衛星圖像、無人機及智能手機的數據來收集與農村乘客相關的資訊。例如,世界銀行正在使用這些方法來收集農村人口比例相關的數據。

這些投資對美國的小城鎮發展至關重要;當中低收入家庭、老人和學齡兒童尤其受到交通不便的限制。雖然在不久的將來不太可能徹底過渡到無車城市,但開發這些微交通可以為弱勢農村人口提供解決方案。公共交通工具在農村社區並非不可行,但需要創新的方案。

總結:

美國是多種傳統文化的交匯點:宗教、美食、語言等。只要稍加創意,美國就可以將這種多樣性應用到其公共交通網絡當中,將各國的公共交通模式組織起來,創造出既獨特又成功的美國經驗。但真正的問題是,美國什麼時候主動願意改革呢?

你可能會感興趣:We Can Save the World with Public Transportation and Not Electric Cars

關於作者:

Madeleine Lawler 正就讀由美國南加州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及義大利博科尼大學所合辦的全球工商管理學士課程;她同時在香港的社會企業Encompass HK工作, 為不同機構提供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的諮詢服務;將來,她渴望成為一位環境管理顧問並最終能夠帶領企業制定可持續發展政策。除了氣候問題的倡議行動之外,她亦喜歡爬山、背包旅行和探索不同的文化。

Related Posts